|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美前常務副國務卿:美國應該接納中國本來的面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編者的話:“像去月球一樣”,“改變世界的一周”,當回顧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這段歷史時,美國前副國務卿、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在他2020年的著作《論美國美國外交及外交政策史》中引用了尼克松這兩句話。這本書的中文版於本月早些時候正式發布,該書通過講述美國歷代外交官的真實故事,結合作者本人在外交領域的獨特觀察和親身經歷,生動勾勒出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其中很多論述在今天看似乎有著更深刻的意義。佐利克認為,美國1969年成功實現載人登月、1972年尼克松訪華,這兩件事都象征著“麻煩纏身的美國還有創新能力,可以創造出新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機會”。在當下中美關系面臨日益增多的不確定性時,人們是否還能期待“新的機會”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佐利克表示,中美關系中反復出現的三大主題使其獨具特色,盡管這一關系正處在一個相對艱難的階段,但他希望有朝一日,鍾擺會重新轉向積極一面。


美國對華關系的“三大主題”

環球時報:您的新著《論美國美國外交及外交政策史》已在中國出版,您希望中國讀者從書中獲得哪些認識或洞察?


佐利克:讓我首先解釋一下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在政府任職期間,常常在處理眼前問題的同時反思歷史。許多外交政策課程以國際關系理論為基礎進行教學,這些理論本身充滿了思辨和討論的樂趣。但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它們幫不上什麼忙。反倒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往往能讓我獲得更多啟發。我寫這本書,部分原因是為了幫助年輕一代了解如何在外交領域借鑒歷史經驗。

我希望這本書在中國出版的另一個原因是,根據我的經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1980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落腳在香港(专题)。後來在世界銀行任職期間,我走遍了中國各地,我遇到的中國人大多勤奮努力,渴望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品質。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卻在減少。當下,前往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在下降,而來中國美國人數量更少。這並非好事。盡管我們之間存在分歧,但我相信保持文化和人際交流至關重要。


環球時報:您的書中記錄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訪華歷程,為我們呈現了一段鮮活的外交歷史。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些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時代啟示?

佐利克:至少可以說,在那個年代,美國和其他國家已經無法忽視中國中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不與中國建立關系是愚蠢的。當時,冷戰尚未結束,某種程度上,那是中美兩國基於當時的國際形勢而做出的定位調整。但如今也可以說,無論是在經濟、安全還是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與中國保持有效的合作關系都是不可或缺的。


當我回顧這本書時,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在美國對華200余年的交往歷程中,有三大主題尤為突出。

第一個主題是商業關系。這是一種將中國與貿易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宏大經濟夢想。1784年,當時美國連憲法都尚未制定,一艘名為“中國皇後號”的船從阿巴拉契亞地區出發,將30噸西洋參等貨品運往廣州(當時稱為“Canton”)。這段歷史催生出了“偉大的中國市場”這一概念,而這種理念在1900年美國推行的“門戶開放”政策中再次得以體現。在我的藏書中,有一部1937年出版的《四萬萬顧客》,講述了當時人們對中國經濟蘊藏巨大發展潛力的認知。

第二個主題是將中國視作一個潛在的或具有影響力的大國。我的書中關於1900年“門戶開放”政策的這一章節是我自己非常感興趣的部分,當時正值晚清,歐洲殖民列強與日、俄等國正試圖對中國進行勢力范圍劃分。美國時任陸軍部長(後任國務卿)伊萊休·魯特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中國的分裂將是“羅馬帝國衰亡後對人類造成最大影響的事件”。1945年,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設想的世界“四大警察”將是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的外交工作和外交寫作其實也在詮釋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因此,第二個主題是有關中國的實力——無論是從積極還是從不確定的角度來看。

第三個主題——大多數美國人並不了解——中美之間早期的跨國聯系主要是通過傳教士建立的。傳教士們不僅試圖讓中國人皈依基督教,還引入了西方關於現代化的理念,包括醫院、教育以及將中國學生送往美國大學的學術交流。但關於傳教士的微妙之處在於,他們不僅試圖讓中國人信仰基督教,還有意傳播美式資本主義和民主觀念,而這種嘗試很可能會被拒絕。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